官方公众号
2016年8月12日,大河报在A20版整版刊登了题为《“医联体”下活卧龙医卫一盘棋》的深度报道,全面介绍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3年来,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利民惠民成效。赞誉我院“医联体”下活卧龙医卫一盘棋!
报道如下:
“医联体”下活卧龙医卫一盘棋
记者:郭启朝、通讯员:韩斌、 实习生:付则宇刘紫娟
核心提示|说起乡镇卫生院,脑子里都会蹦出“简陋”、“门可罗雀”、“看病、买药、防疫三大功能”等关键词。可是昨天,记者冒着高温来到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卫生院、石桥镇卫生院采访之后,这些旧印象被彻底打碎。
市一院蒲山医院(资料图)
市一院石桥医院(资料图)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蒲山医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石桥医院”两个名号,高高矗立在两个医院的门诊大楼屋顶,阳光下格外醒目。装扮一新的急诊部、停在门口的120急救车、忙碌有序地在呵护着患者的蓝衣急救人员和身着白大褂的白衣天使,16排CT、磁共振、中医堂、学术报告厅……这一切,都在证明着,这两家乡镇卫生院已变成一家名副其实的综合医院。
市一院贺利民院长与蒲山医院患者亲切交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贺利民说,“蒲山现象”也好,“石桥模式”也罢,他们都是卧龙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先头兵,是“医联体”、“分级诊疗”的试验田,他们也共同组成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南阳版本”。
【百姓】看病方便了,也便宜了
市一院蒲山医院化验室
躺在急诊室病床上的李女士情绪慢慢稳定,吃了几片药之后,让她不再为自己突然患癫痫病继续恐惧。
李女士头天夜里犯病,丈夫把她拉到了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蒲山医院。
为什么不到南阳的大医院看病?李女士说:“城里那么远,要是心脏病,早不行了。再说了,这个医院的水平不比大医院差。在这里看病便宜,还省去了租车费。”
蒲山医院的“张神医”赢得患者好评(报道图片)
门诊大楼内,明窗净几,一尘不染,导医美女笑盈盈面对着每一个来就诊咨询的人。
一个内科门诊内聚集了一屋子人,医生拿着一张片子在给老胃病患者刘老汉说病情。
“过去可不是这样,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南阳跑,条件好的,发烧感冒还跑到省城。”刘老汉说,如今这里设备齐全,吃药打针便宜,而且报销门槛低、幅度大。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据悉,一个新农合患者到蒲山医院和石桥医院看病,花200元以上就可报销,如这个患者转到了其他市级医院,可能要花到1500元才能报销。在报销比例上,市级医院有的只能报销30%-40%,而在蒲山医院最高能报销到85%。
【医生】有好设备好专家,患者就不会舍近求远
市一院专家深入医联体医院开展培训
两所镇级卫生院挂上了市级医院分院的牌子,“硬件”“软件”怎么样?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负责分院工作的杨朝恒告诉记者,蒲山和石桥两个分院人才的引进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遣,二是公开招聘。
杨朝恒说,拿蒲山医院为例,两年前,院本部派到蒲山医院的有19人,现在还有9人。这些人都是院本部的医生,有时候,院本部的科室主任也被派到这里工作。
两年来,蒲山医院已面向社会公开招聘8次,共引进103名医、药、护、技人员,其中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5名,大专毕业生86名,2名专科药剂人员、10名影像专业人员、5名检验专业人员,经院本部3—6个月培训考核合格后到新岗位工作;已引进护理人员52名,经院本部2周强化培训后上岗。目前,蒲山医院已经有16名中级职称,其中2名副高职称。
蒲山医院的刘小伟副院长带病坚持工作
负责急救工作的刘小伟之前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本部,是急诊科的副主任。如今,他已经是蒲山医院的副院长了。
有了人才,还有足够高端的设备。刘小伟说,目前蒲山医院急诊室的设备有呼吸机、起搏器、监护仪、吸痰仪、洗胃机、心电图仪,一辆和120急救中心实现GPS定位同步管理的急救车。
“咱们的急救站是南阳18家120急救中心的唯一一家乡级急救站,承载了周边5县区的急救任务。”刘小伟说,过去没有救护车,也没有这些设备,遇到心肌梗塞就往大城市拉,还未拉到,人就断气了。“现在能多救几条命,比什么都重要。”
两年多来,蒲山医院累计投入医疗设备1500余万元,包括16排螺旋CT、0.3T核磁共振、高清晰数字化X光机(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进口彩超、胃肠镜等大型医疗设备。“蒲山医院是按照三级医院的标准进行设备配置,乡级医院能配备16排螺旋CT,在全国也属罕见。”
蒲山镇的谢先生有一次突发胸疼急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蒲山医院,内一科主任靳志峰值班接诊,做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不一会时间,病人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心电图显示一条直线,随即给予心脏按压及呼吸器辅助呼吸等紧急抢救措施,心跳恢复,时隔几分钟后,病人再次心跳停止,医护人员轮换进行心脏按压、吸氧、疏通静脉。经过1个小时8分钟的全力抢救,病人脱险。
靳志峰说,这在以前超过30分钟后基本没有抢救价值了,他们抢救了68分钟,硬是把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
【院长】“医联体”下活了一盘棋
贺利民院长在蒲山医院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当年的卫生院又回来啦!”“当年的赤脚医生又回来了。”每当贺利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心头一热。贺利民当过赤脚医生,当过卧龙区卫生局局长,现在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2013年两会期间,时卫生部领导提出,下一步医改最重要的是建立“医疗改革联合体”。
贺利民顿时眼前一亮,他经过长时间调研,觉得上级部门提出的创建“医联体”,搞“分级诊疗”可以破冰。百姓看病难、买药贵,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农村医疗越来越差,不良医院恶性竞争等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医疗资源不均衡所造成的。
于是,发挥大医院的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管理等优势,尝试“医联体”搞“分级诊疗”,成为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卫生局、卧龙区政府领导的共识。
2013年,还兼任着卧龙区卫生局长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贺利民,开始实施了一项改革,他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蒲山和石桥两个地方建立分院。
与其他借“医联体”扩大地盘或者派一个人去管理却拿走20%的提成不同的是,贺利民只付出,不索取。此外,松散型的“医联体”弊病多多,坚决予以摒弃。因此,一种由贺利民探索创造的“双向互补转诊,技术、人员、设备、财务、教育培训、行政管理六位一体”的三级医院联办乡镇卫生一级分院的全新服务模式便脱颖而出。
市一院专家会同蒲山医院护理人员查房(资料图)
2013年5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蒲山医院举行隆重开业典礼。2013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石桥医院也挂牌了。这两家医院在医联体医院管理上实现“五个统一”——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市一院职工身份、统一享受待遇和报酬标准、统一医院管理内容、统一发展规划和整体运作模式。
蒲山医院自医联体运营的一年间,年门诊量达84759人次,比同期增长41.4%;住院量4753人次,比同期增长219.6%;新农合补助总额达734.5万元,全镇有50207人次从中受益。
石桥医院日均门诊病人由原来的40余人上升至100余人,日均住院病人由原来的20余人上升到100余人。两年多时间,业务收入较2013年翻两番,职工工资总量较2013年翻一番。而且,石桥医院半年就还清2012年以来原卫生院债务几百万元。
除本镇外,周边一些乡镇的百姓也纷纷到蒲山医院、石桥医院就诊,在家门口病人就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辖区周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专题报道我院医联体建设
《河南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我院“紧密型医联体,南阳探索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