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就医
流程
预约
挂号
特色
医疗
专家
名医
门诊
出诊表
医院
位置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疗前沿

 > 

健康教育
医疗前沿

今日立秋,跟老话较真儿!

2015-08-07 文章来源: 宣传科

 

 

   如今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大多数已经不太为城市里的人们所重视,不过关于立秋,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些习俗和谚语,林林总总地一归类,还真有不少。这些说法究竟是有科学依据,还是纯粹图个吉利有趣,一般人还真很难全弄明白。立秋之前,记者特意请教了天文、气象、民俗、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咱们今儿个就一块儿跟这些老话较较真儿。

  

   【气象】“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的灵验吗?

  

   尽管阴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作为标准制定的,可节气却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运动来决定的。所以在阳历里节气的日期变动范围很小,立秋总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是8日左右。每个节气都表明地球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的一定位置,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就是立秋。因此,从天文角度来理解,节气是一个特定的瞬间时刻。“早立秋”指的就是,立秋的时刻在太阳出来之前。

  

   这个时刻来临的早晚能决定气候的变化吗?北京气象台张明英介绍说,从气象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例如从1990年到1999年这10年中,有5年是早立秋,有5年是晚立秋。但在这10年立秋后的10天中,有9年的平均气温都是高于同期的平均气温(24.8度),只有1992年这一年立秋后10天的平均气温(24.0度)是低于同期水平,而这一年又恰恰是晚立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下热面情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等。按目前的科学水平,看不出“立秋”早晚对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

 

 

   “秋老虎”是怎么生出来的?

 

   一般来说,“立秋到,凉风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之后的天气应是渐渐凉爽。但有时候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副高气压长期在头上盘桓不去,气温就无法下降。人的体表温度一般在32度左右,如果气温超过人的体表温度,再加上暖温气流前来拜访,人们就会感到闷热潮湿,很不舒服。这种秋后反扑的闷热天气,就叫做“秋老虎”。好在这种天气情况在北方还比较少见。

 

   【农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是什么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先提醒说,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任何农谚都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才适用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主要指的华北地区。这里的“六月”、“七月”都是农历中的月份。“六月立秋”是指立秋日期偏早,天气冷得也早,而原来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夏玉米最怕就是冷得早。如果“七月立秋”,说明天气冷得晚,夏粮就容易得到丰收。不过,现在有了大棚种菜和各种科技手段,老农谚早就不适用了。

 

   为什么“不怕伏天旱,光怕立秋十天旱”?

 

   和这句话意思一样的农谚还有“立秋雨淋淋,遍地生黄金”、“立秋有雨万物收”等。为什么立秋时节这么害怕缺雨水?也是由于这段时间正是夏玉米孕穗和抽穗的关键时期,非常缺水,农业术语叫做“需水临界期”。古时候没有太好的灌溉条件,只好靠天吃饭,如果这段时间不下雨,农民的收成就有大麻烦了,俗称“掐脖旱”。不过,随着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这句农谚也成了“老黄历”了。

 

 

   【养生】该不该“贴秋膘”?

 

   过去有个风俗,在立夏和立秋的日子各称一下自己的体重,这样就可以看出一夏天身体消耗的情况。

 

   到了立秋,暑气开始消退,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加,加上秋收食物品种丰富,大家都想进补一下。以前一立秋,涮羊肉就可以开吃了,北方地区还有“贴秋膘”的习俗。可是专家告诫人们,秋天尤其是早秋并不适合大补,如果大吃大喝、补得太猛,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肖祥云大夫分析说,秋天宜收不宜散,而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干燥,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而秋天最佳的补品当数有温脾之效的芡实,在一般的中药店里都可以买得到,熬粥、泡水都行。

 

   秋季还是疟疾、肠炎、痢疾等病的多发季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

 

 

   “秋冻”有理没理?

 

   立秋之后阳消阴长,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不然怎么说是“多事之秋”呢?

 

   老话说“春捂秋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冻”,主要是让人们不要天气一凉就急于穿上厚衣服,以提高人体的耐寒性。这样等天气更冷一些的时候就更多一分抵抗力,能经得起冬日严寒的刺激。但由于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该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薄毛衣等等,做到酌情增减。当然,立秋时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更是不必忙于添衣了。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有什么讲头?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小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风俗】为何有“迎秋”的习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所博士后萧放说,中国古代的王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立秋,立秋时分都要去西郊“迎气”。因为皇帝觉得自己是天子,天上的时间只有通过他才能转到人间,这是显示王权强大的一种仪式。

 

   每年快到立秋的时候,负责测算的太史就会向皇帝报告时间。皇帝要提前3天沐浴斋戒,到时穿白衣,佩白玉,带白帽,坐白车,打白旗,率领三公九卿去西郊“迎秋”。仪式开始,负责礼仪的官员会放开嗓门大喊:“秋来。”秋天的树叶本来就摇摇欲坠,这会儿受不了震动就掉下几片。于是皇帝就认为秋天已经被他“迎”到了,得意洋洋地打道回宫。

 

   老百姓可不管朝廷那一套,他们有自己“迎秋”的习俗。妇女、儿童在这一天都会在头上戴上梧桐或是楸树的叶子,以示迎秋、避邪。人们还会装上一小袋红豆,在水里浸一会儿拿出来吃,再喝上一杯井水,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痢疾。萧放认为,这是古人观察到秋季腹泻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在秋天刚开始的时候就主动防范一下。不过在这种行动中,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安抚作用。

 

  

(转自人民网)

 

就诊须知 住院须知 医保服务

医院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人民南路1099号

健康热线:0377-63310070 0377-63310036

邮箱:nyhospital@163.com

官方服务号

Copyright:2008-2020版权所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工信部备案编号:豫ICP备18000628号-1

公安备案编号:41130202000360

执业许可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