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中暑
2010-07-19 文章来源:
韩亚萌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代射功能增强,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易出现电解质平衡紊乱,造成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易发生中暑等夏季疾病。
中暑俗称“发痧”或“痧症”。外界气温过高、空气湿度大;或在高温高湿下劳动,未注意防暑措施;或出汗过多,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可引起中暑。此外,夏季劳累过度、饮食不当、贪凉等可使人体耐热能力下降而诱发中暑。据研究,平均气温高于30摄氏度,相对湿度大于72%,持续3天以上,就可能出现中暑。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者,更易发生中暑。若病人仅有出汗增多、口干渴、全身疲乏无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而体温、意识、血压尚无异常变化,医学上称为先兆中暑;若伴有体温上升,血压略降,头晕的则属轻型中暑;若体温高于40摄氏度,有神志不清,或热痉挛、热衰竭的表现,则属重型中暑。
预防中暑措施:
学习、工作、劳动的时间妥善安排,有条件的应避开暑热最高的时间劳作。工作环境及居室应有防暑降温措施,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但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不宜相差太大,否则也容易中暑。
在饮食方面,多吃开胃消暑的食物,如绿豆、菠萝、苦瓜、西瓜等,并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多食清凉防暑饮料,如酸梅汤、盐开水等,不宜吃厚味油腻的食物。随时准备一些人丹、十滴水等预防中暑的药物,稍有中暑现象则立即服用。
保证睡眠。每天洗澡,保持汗腺排泄通畅。衣服要宽大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