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死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一般发生于长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发生。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到大小微血管、神经、肌腱、骨骼等部位的病变,由局部感染及多种诱发因素所致。在初期可能仅表现为麻木、发凉、感觉减低、易受伤、浅表伤口不易愈合等情况,而后期则日趋严重,往往一个很小的伤口就导致长期不愈合,而且逐渐增大变深,进而发黑,最终发展到足趾、半足、全足乃至小腿坏死。糖尿病足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糖尿病导致供应足部血运的动脉闭塞缺血,另一方面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变性,再加上抵抗力差等因素,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组织坏死,而且坏死后不易愈合。
糖尿病足重在预防,因为一旦发生足部溃疡、坏死,治疗起来就非常棘手,而且常常会导致截肢的悲惨结局。糖尿病足的预防,首先要防糖尿病,已经发生糖尿病,则必须要强调控制好血糖,因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闭塞和神经变性是一个长年积累的过程。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就可以有效的延缓甚至阻止血管、神经的慢性退变过程。有些糖尿病人常常认为自己平时没什么不舒服,也就不控制血糖。殊不知,此时高血糖正在悄悄的侵蚀着血管和神经,而一旦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阶段了。所以对糖尿病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医生也会反复叮嘱要控制好血糖。另外糖尿病人常常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也都可以加速血管的病变,应同时控制好。这里重点谈谈在日常生活方面怎样预防。足部皮肤护理和保养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环节。在严格控制血糖和纠正不良代谢状态的基础上,注意足部卫生和避免足部外伤可以有效的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
(1)皮肤的护理
①每晚用温水(不超过35度)和中性香皂洗净双脚,并用柔软的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足趾缝间要避免擦破,以防发生微小的皮肤损伤;
②擦干后涂上润滑油(润滑乳或营养霜),充分摩擦,以保持皮肤的柔软性,清除鳞屑,防止干裂,趾间不需涂擦。如果皮肤有压痛,可每周用75%的酒精擦一次;
③学会正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过短,剪趾甲时必须顺横向剪直,可以用一个锉指甲用的小锉子将趾甲边缘锉圆滑;
④若趾甲干脆,每晚可用中药硼砂(每升水用一汤匙,约15克),微温水将足浸泡30分,软化趾甲,然后用软布按摩足趾周围,保持趾甲周围的干燥清洁;
⑤冬天要保持双脚温暖,可穿松软宽松的棉袜,千万不要用电热器或热水袋烘脚,以免烫伤皮肤。并避免穿不合脚的鞋袜和赤脚行走;
(2)皮肤摩擦伤的护理
①及时检查和尽早发现足部是否有水疱、裂口及擦伤等。因为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都是从微小创伤引起的,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②保持足部皮肤完整清洁。脚上表皮擦破时,不要用指甲去撕,而应立刻用香皂、酒精等消毒清洁,再以消毒过的绷带包扎,不需敷用药膏。如果使用鞋垫,应选大小适中的鞋垫,以免皮肤磨损受伤。如有以下各种情形时,应立刻请医生诊治:瘀血、肿胀、发红、发热等;
③禁用刺激性消毒药水如碘酒等,必要时可用龙胆紫外搽;
④预防足部霉菌感染。每次洗脚或洗澡后,在趾间扑撒痱子粉,保持局部干燥。若已患足癣,可用克霉唑软膏,有继发感染的足癣病人应使用1:8000过锰酸钾溶液洗脚,每日1—2次,擦干后外用消炎药膏及纱布包裹,必要时应口服抗生素。
(3)挑选一双合适的鞋
①选择布鞋为好,因为布鞋空气流通性能较好,可减轻足部出汗,引起足部皮肤过敏或感染的危险性也相应下降。
②鞋头不要太挤,要预留一定的宽度和长度,避免夹挤而影响末梢循环。
③购置的新鞋,最初几天对易磨擦部位,放置一点棉花等,初穿时应先试穿半小时,看看是否有哪个部位皮肤已被磨红肿等,如果没有问题发生,可逐步增长穿着的时间。
④经常检查鞋子的内部,注意有无粗边、裂痕或石子沙砾,应即时修补和清除。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发凉、麻木、针刺感等异常症状时,第一是要去医院检查。早期积极的治疗会大大减少糖尿病足的危害。特别是在足部出现小的破损、脚气等问题时,更应该尽早到医院治疗。当出现脚发凉、怕冷、小腿肌肉萎缩,快步行走时疼痛时应立即到内分泌科治疗。一旦出现脚或小腿冰凉、发紫、静止时仍疼痛、溃疡等症状,就要内外科结合诊治,耽误诊治可能导致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