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陈国献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独有的模式,也是我国医学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的一项”。
2003年11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发掘、整理、研究、阐释中医药学的经验真知和理论精华,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研究中西医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指出:“由于中国传统医药内涵非常丰富,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把非常丰富的传统中医药学继承发展起来,需要很多代人来工作。”
2005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为《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亲笔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
由此,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已经清晰,发展研究的方向已经明确。它研究的不是中医能不能治病的问题,而是中医治病的疗效为什么那么好,中医为什么能够治疗许多西方医学不能治疗的疾病,中医治病的现代医学机理是什么,并 由此怎样指导临床治疗、怎样指导新药的开发等问题。
多年以来,中西医结合发展很快,取得的成果更是硕果累累。治疗方法上,如针刺麻醉、赤医针、针刀、醒脑开窍法、平衡针疗法、中药浴渍法、雾吸法等,层出不穷;医疗设备,如穴位探测仪、骨质增生治疗仪、胆石症治疗仪等,不断涌现;剂型不断改进,如片剂、冲剂、滴丸、浓缩丸、雾吸剂、注射剂等,得到了广泛应用;新药品种如雨后春笋,如速效救心丸、清热解毒软胶囊以及参麦、川芎嗪、银杏达莫等注射剂,发挥着各自不凡的疗效;适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多,如中风及其后遗症、慢支、糖尿病并发症、萎缩性胃炎等等;作用机制越来越明朗,温阳补气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升压、抗休克等作用,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在国外,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原来不相信中医的西医专家,在中医神奇的疗效面前竖起了大拇指,许多不承认中医的国家把中医列入补充医疗范围,对中医进行了立法,确立了中医学的地位。中医药人才被越来越多的、只看疗效的、现实得再现实不过的西方国家引进其中,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国内的中医药事业近几年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如今已经走到了谷底。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相信中医的人正在减少,社会上乃至卫生界仍有一些人对此不了解,不知中西医结合指的是什么,是干什么的,有的甚至怀疑中医是否真的能治病——这种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不存在的。
记得在某科室工作时,用3剂中药治愈了一位输液治疗10多天毫无效果的眩晕患者后,其主治医师疑惑地问:“中医能把他治好了?是心理作用吧?”我无语:这话竟能出自一个主治医师之口,可见人们中医知识的贫乏和肤浅,好象中医只能治一些腰腿疼痛、只能做一些康复工作……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和悲哀。究其原因,有政策层面的因素,中医药的高效因其廉价而不能换来等值的回报;有中医师水平的因素,少数医术不精者不能使中医疗法发挥相应的疗效,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还有少数无知的“学者”有意识地对中医进行诋毁和攻击;以及假医假药对中医药名誉的败坏……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记得前几天应邀到一个科室会诊一位外伤后右侧骨盆、右侧股骨颈、右膝关节、右踝关节多处骨折的病人,因数月的伤处疼痛,用遍西药均无效果,而仅用数根银针,在数秒钟之内使疼痛瞬间消失,在场的医护人员大感诧异;在另一科室会诊后仅用三剂中药治愈了一位体温在摄氏38度持续2月之久的患者;另一自觉“全身烦热、口中冒火、长期失眠”的患者,在其它科室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转入我科,仅仅数天,所有症状均已消失;一例重度抑郁症女孩,体温多日在摄氏37.5度,门诊某科室给予抗感染一周无效,因其举止明显异常,几近精神病,被告知病危,家属拒绝继续治疗后,到外医院按“脑炎”又治疗一周,体温丝毫未降,症状一点也未见好转,又转至某精神病院,给予镇静等药后症状、体征如故,后转至我科,按中医“癫病”辨证治疗,未用任何退热药物,不到20天,所有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谈笑风生,从近乎精神病状态恢复到阳光少女,家属感激不尽……
这些仅仅是个案举例,相对于这个“伟大的宝库”,根本不值一提。
为开发、挖掘这个宝库,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中医药学,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弄清楚中医的辨证施治原理,弄清楚方药的药理和作用机制,弄清楚经络、穴位的实质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从某种角度讲,我们把中医、中药、针灸、经络、穴位治疗各种疾病的机理弄清楚了,就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当然,“路漫漫其修远”,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很长,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西医结合学家陈可冀所说的那样,“需要很多代人来工作”。但是,我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的、针对中医学极好疗效的研究,总比爱迪生那种漫无目的的实验所走的弯路要少得多;因为我们有庞大的、高层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队伍,只要我们有志于中西医结合,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的观察与研究,相信中西医结合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会更加光明,一定会对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