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没有一分钱,只有一腔热血、执着和欲望,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吗?立东的答案——肯定可以,100%!”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启示:独特的思路、重要临床意义、无需多时髦的分子技术、无需巨额经费投入和适度的样本量。决定论文能否发表的关键:创新性、科学性、重要性(直接和间接的临床意义或价值)。
20年来,带领3万2千名研究人员开展食管癌资料库建立,完成200余个县市,4000余个乡镇,涉及12万个自然村的大规模人群流调工作和入户及电话随访,涵盖中国95%以上食管癌高发区。成功随访12万例食管癌患者,建立了中国食管癌和正常人390亿SNP和CNV分子遗传数据库,建立同卵双胞胎、核心家系、早期癌等一大批食管癌特色样品信息资料库,样本量巨大达7.3569万例。
1985年至今一直从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和贲门癌变机制和防治研究,系统阐明p53-Rb系统在河南食管癌和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发现:高发区人群存在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多态变体;提出:p53-Rb系统变化和AGT多态改变是食管癌变和高易感性的重要分子机制;创立了IHSS技术,建立了食管癌前病变细胞增生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发表中、英文论文和文摘429篇,4部医学专著,其中SCI收录57篇。发表在18种SCI源国际肿瘤相关核心杂志上,其中在国际重要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1篇,“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3篇,在“Clin Cancer Res”杂志上发表3篇,在“Carcinogenesis”杂志上发表8篇。主要论文被“Science” “Cancer Research”等65种国际学术刊物引用900次,主要论文还被美国“Surgical Pathology”等5部医学专著所引用,其中一部为美国医学教科书。获得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和新泽西癌症研究协会等学术性奖励,一项卫生部三等奖,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等14项成果奖。
“感谢!感激!感恩!立东代表研究团队深深感谢那么多、那么多朋友的无私帮助,那么多患者的密切配合”。是什么支撑着孜孜以求、永不停息的科研探索步伐,是老母亲的谆谆教诲和感恩之情、是中国医学研究者的使命,更是林县人50年前水通、路通、食管通的期盼。
图为中原学者王立东教授作精彩的报告
11月14日下午,中原学者、国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院肿瘤病理及防治研究省级创新团队特聘学术技术带头人王立东教授在五楼礼堂作专场学术报告会。贺利民院长、夏明迅书记,以及院领导班子,临床医疗、行管职能科室人员共同聆听了本次报告会。
院领导马磊致欢迎辞,王立东教授通过PPT幻灯课件,围绕“做学问、做事、做人”先后向大家讲授了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设计刍议和医学论文的核心重要性;全景式系统介绍了国内外以及他所带领的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实验室团队,通过大合作、大交叉、大论文在食管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果;深情回顾和讲述了20多年足迹遍布全国,成功随访12万例食管癌患者的艰辛科研之路,以及尽孝心尊师道、心系肿瘤患者、勇担国家科研使命的赤子情怀。
图为王立东教授感人至深的讲学幻灯片
最后,王教授高度评价了同学兼挚友贺利民院长至善、至诚、至真的人格魅力,以及多年来的深厚友谊,指出作为我院肿瘤创新团队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特聘教授,将不遗余力提速医院肿瘤学科创新发展。历时近3个小时的报告,王教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视角、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精神、感恩至孝的独特人格魅力都给与会人员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深深感受到“授之于鱼又授之于渔”的良苦用心。
图为贺利民院长聆听报告后发表热情真挚的感言
贺利民院长在认真聆听王教授报告后,代表医院对王教授讲学表示由衷感谢,感谢王立东教授来到医院指导创新团队同时,作了精彩的报告,感谢他的老母亲生了这样优秀的儿子,感谢国家有这么优秀的科学家、大家,在世界上国际上有崇高的声誉,为国家食管癌的医学研究做出这么多的造诣!
贺院长指出,王立东教授倾情讲述的做事之本,问学之道报告,闪现着灵感的火花,聆听后受益匪浅。最伟大的贡献往往来自于最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敏锐性,医学成就更是来自于临床一线和最基础的生活过程,王教授正是用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富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与贡献。
图为与会人员聚精会神聆听王立东教授学术报告
贺院长激动地说,作为老同学,多年来同王教授相濡以沫,他不但是学习的榜样,更是生活中的楷模。王教授20多年历尽千辛万苦,经历重重磨难横跨中国的医学研究,至真至孝的亲情和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谢师宴,彰显着赤子情怀和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可谓是:不忘春风暖,常怀化雨润。知道感恩的人绝对能够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不经一番风霜苦,没有梅花放清香的人生真谛,多于常人的付出,辛勤的耕耘必然会得到丰厚的收获。只要我们用心感受,我们会发现大师的课堂不仅有渊博知识,还蕴含了他工作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这些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