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科普丨建科三周年献礼!康复医学科开展我院首例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
2018-06-25 文章来源:
薛芬
“太神奇了,谢谢你们,我终于能吃饭了”,患者骞某脸上溢满了笑容。据悉,患者刚刚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了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治疗,这项技术在我院尚属首例。
病情回顾
上图: 为患者进行间歇置管
下图: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
患者骞某,男,19岁,不久前曾因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伤,伤后意识不清,伴鼻腔、外耳道及口腔流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治疗,2018年06月01日,以“外伤后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约18天”为主诉入住我院神经外二科治疗,2018年6月15日以“1.脑损伤恢复期 、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共济失调 2.右足外踝外伤 3.肝损伤”为诊断转入我科进行康复治疗。转入时,患者消瘦,言语不清,鼻饲饮食。科主任杨朴高度重视,带领科秘书陈国强、主管医生胡延林,护士长鲁娟娟,技师长孙辉,针灸理疗组长单越伟、及营养科长等集体会诊,从营养、认知等多方面,共同为患者做详尽康复评定,并针对患者的问题,制定详细可行的康复措施:在患者入科的当天就拔出胃管,进行间歇置管。6月17日行吞咽造影检查,确诊吞咽障碍是因环咽肌不开放导致。经过精密准备,6月19日由丰富临床经验并在中山大学专门进修的胡延林医师及康复医师陈国强、医生朱帅杰、护士长鲁娟娟共同开展球囊扩张术,当天下午,患者就能进食少量食物,连续两天治疗,患者基本能独立吃饭,现患者独立进食。
为患者进行球囊扩张术
“球囊扩张术“是我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新疗法,主要治疗于脑干损伤后环咽肌不开放或开放不完全的患者;也可用于脑卒中、脑外伤、鼻咽癌患者。据有关报道,经过球囊导管扩张术后,超过90%的患者恢复了经口进食;它创伤小,见效快,无需全麻,不开刀,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费用,治疗后不留瘢痕,对患者及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康复医学科继肉毒素注射后,开展的另一项新技术,也是纪念康复医学科成立三周年的又一献礼。
患者独立进食
科普知识
环咽肌由食管上括约肌(UESM)、环咽肌、甲咽肌、食管上端环形肌以及软骨质的下咽部和环状软骨组成。UESM和环咽肌的感觉与运动由舌咽神经的感觉纤维和迷走神经的随意运动纤维所支配。
静息状态下,UESM处于紧张状态。吞咽时,食物经口腔、舌肌、咽肌等强力收缩,将食团推至咽部,UESM松弛,食团进入食管。吞咽运动是下咽部、UESM、食管体部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和收缩协同动作的结果。如果在吞咽过程中出现吞咽与其松弛不协调时,食团就难以从咽部进入食管,造成吞咽困难,即环咽肌失弛缓症。
环咽肌出现功能障碍症状的主要表现为:进食时吞咽困难;食物停留在口咽部不能进入食管内故进餐时间大为延长;如所进为液体,则在吞咽后被误吸入呼吸道,引起呛咳。另有吞咽痛阻塞感、异物感,或食物下咽时颈部有气过水声感体重下降。
球囊导管扩张术是解决环咽肌不开放或开放不完全的最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它需要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共同来完成,另外还需要几个助手来协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球囊导管扩张术在扩张的时候有主动扩张也有被动扩张:
1.主动扩张:
从基数开始,每次逐渐增加0.5毫升到1毫升。扩张时令患者作主动吞咽的动作(若喉上抬无力者,治疗人员可以帮助推舌骨或甲状软骨),与此同时轻轻的缓慢向上牵拉导管,至球囊通过环咽肌狭窄处阻力减弱时,嘱助手迅速把球囊中的水抽出来。此方法一般适用于由脑干损伤引而起的环咽肌失弛缓的患者。
2.被动扩张:
从基数开始,每次逐渐增加0.5毫升到1毫升。注入水后进行扩张时不需要患者作主动吞咽的动作,全靠治疗人员轻轻的缓慢向上牵拉导管。至球囊通过环咽肌狭窄处阻力减弱时,嘱助手迅速把球囊中的水抽出来。此方法一般适用于鼻咽癌放疗术后引起的环咽肌良性狭窄和初次做球囊扩张术的患者。
无论是主动扩张还是被动扩张都需要注意的是:扩张时可以结合声门上吞咽法、门德尔松训练法。如果患者体力跟不上 ,可以进行短暂的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训练。
终止球囊导管扩张术的一般标准是:
患者有主动吞咽的动作、能够安全有效的经口进食糊状食物、进食的食物量能够满足身体所需要的热量。
虽然球囊导管扩张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有以下情况是要禁止做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的:
1.严重认知障碍者。
2.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者。
3.放射水肿期、鼻咽部粘膜破损或结构不完整或者咽反射严重亢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