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医学立身立业之根
仁,乃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之意。仁以孝为开端,以“学”来贯穿始终。此处用于医学专业,贺利民院长指的不仅是为患者学知识和各种技能,更重要的是注意道德方面的提升,成就完善的人格,实现社会的抱负,亦即达到“修已安人”的地步。
德,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德,是道的载体,能看到的心行,是人们的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早在西周时,德归纳为“勤朴古德,果义敢当,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可以说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而先圣孔子云:“知及之,仁不能导之,虽得之,必失之”。就是说:任何一个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但没有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在这里,孔子把仁德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对此,贺利民院长在书写院训时,也明确讲到,作为必须掌握当今最先进的知识的医务人员,从知识的获得到知识的应用,都离不开仁德这个做人的根本。因此,贺利民院长讲,我们从医者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仁德礼义,否则我们在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路上,历尽艰辛万苦而追求的目标很有可能会在一瞬间全部消失。
仁德筑基,简单地说就是用爱心、高尚的情操,自己的聪明才智、坚实精湛的专业知识从事治病救人的事业。
贺利民院长题写“仁德筑基”就是要讲明仁德乃是医学立身立业之根。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当看到这句话,联想到院训这四个字,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总仿佛有重重地被敲击一下的感觉,因为这些总能激发我们心中对仁德的无限崇敬。
“仁德筑基”,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更是要求医务人员用爱心、道德来救护病人,以慈爱来温暖心灵,以善良来驱赶忧郁,以知识来战胜病魔,以真诚来逾越隔阂,以奉献来成就崇高。本着无限的爱心、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无私的付出,去对待所有患者。真正把“有救无类”、“有求必应”、“有难必扶”作为我们每个人事业发展的最牢固的基石。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隋唐时期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开篇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以其贵贱财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口口,昼夜守着,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即是讲:医务人员必须爱护病人,急病人所急,待病人如亲人。为人治病应该不避艰辛、不计报酬,全力以赴,不带一丝私欲杂念,不惜自家身命,一心救护病人。这也是中国历代医家讲的为医的基本要求,也是医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条件。
贺院长常提到的“中国外科之父”、现代医生“仁者仁医之楷模” 裘发祖从医60多年来,不仅以其精湛的医术点燃了无数人的生命之灯而享誉海内外,他的高尚医德同样也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而成为医界之楷模。“央视国际”节目主持人同裘老的一段对话我们依然记忆犹新:您觉得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裘老:就是规规矩矩地对待病人、爱护病人,做个好医生。您把善待病人看做比任何一项学术上的贡献都重要的一个成就?裘老:对,我认为这个最重要。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亦正是基于此,贺利民院长把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发展基石明确地定为“仁德”。
“善待病人,做个好医生”,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正是裘老一生的追求,同样也是院长提倡的市一院各位医务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贺院长常讲,做医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德比才更要紧”;“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高尚”。“要经常记得,医生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最大作用”。诚哉,赞哉,贺院长之言。每一位医者,欲想成为苍生大医,厚德载物是前提,光有聪明才智是不足以成就自己为病人解除病魔这一崇高事业的,必须有一颗宽厚仁德的心,对待技术学习如此,对待工作、事业如此,对待人生追求更应如此。
让我们谨记“仁德”乃医学之根本,用一颗仁爱之心守卫生命。
让我们坚信只有诚信、慈爱、奉献,把“仁”的思想转化为每一个人行医中的品德与人格,就一定能铸造市一院响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