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短短的两个小时,让身为两岁孩子妈妈的王女士经历了悲喜交加的转换。
“医生,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吧。”王女士抱着孩子冲进诊室,说小孩误食了“闹狗蛋”。此时,患儿已经出现呼吸微弱、四肢末梢发绀的症状。
接诊的申改青主任看到患儿已经没有了心跳,立即带领团队为其进行输液、吸氧,并输入特效解毒药。与此同时,申改青弓下身子,连续进行心肺复苏按压。
经过一个多小时不间断的按压,孩子的情况好转,抢救成功。面对家长感激的话语,满头大汗的申改青无力回应,感觉自己的腰像断了一样,直不起来。
儿科被称为“哑科”,儿童患者不会和医生交流,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少难题。踏入医学这扇门,从门诊到病房,从医生到主任,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尽最大努力为患儿解除或减少痛苦,申改青一直这样想,也一直这样做。
有一年国庆假期,家住唐河县的孙先生仅有一岁多的孩子反复多日腹泻,让他忧心忡忡。很快,呕吐、高热也伴随而来。虽经多家诊所、医院输液、灌肠、吃药,依旧没有好转迹象。平日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虽然事情过去多年,作为父亲孙先生仍然心有余悸。
经人介绍,孙先生带着孩子慕名来到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申改青主任接诊了眼窝凹陷、有气无力的小患者。经过询问,认真查体,她开出了口服补液盐、吃不含乳糖的奶粉、喝小米粥等,外加不到十元钱的处方。
两天后,孩子病情大为好转,随后康复。家长非常感激,拉着申改青的手不放,执意要表达谢意,被她婉言谢绝。
医学发展很快,临床情况千差万别,医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很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每一名医生的成长中,“生命之重”的无形牵引始终存在。
在30余年悬壶济世的职业生涯中,申改青走出一串厚实而闪亮的足迹,荣誉背后,是她秉持着“有爱心、有童心、有恒心、有耐心”的理念和对事业至精至微的追求,有一个从医准则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救治每一位患者的过程中,不给自己留遗憾。
申改青常对科室的年轻大夫说,小孩的病情很多时候不可只听家长说,要仔细检查身体。尽管现在仪器功能已非常先进,但不能完全代替医生。患儿的体格检查,一次要是不行,等到不哭闹时要再次从头到脚的检查。
一年冬天,申改青遇到一个仅5个月大的婴儿,趴在大人怀里没有精神,也不哭闹。通过仔细查体,她感觉摸到孩子腹部似乎有一个不典型的包块,不由得心头一紧:根据经验,怀疑是肠套叠!但若不及时处理,进一步发展可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B超检查的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由于发现、诊断、救治及时,小孩转危为安。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而能发现这一点的,都离不开“注意细节”这四个字。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所患疾病使用的检查手段和用药方式与成人大不相同。治疗用药上也要将安全和有效同样考量。为此,申改青主任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
她每天都会跟同事们一起回复家长的问题,并传授喂养、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家长们说,来市一院给孩子看病,医生随时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孩子高烧5天不退,出现皮疹,精神状态萎靡,辗转数家诊所、医院没有起色。申改青主任仔细查看患儿后诊断为川崎病,建议立刻做彩超进一步明确病因。
检查结果和申主任判断的一样,立刻安排孩子住院,采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冲剂等疗法对症治疗。孩子很快恢复,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出院的时候,家长想要制作锦旗表达谢意,考虑到患儿家庭困难,申改青劝说道:“感激的心意领了,把钱留下为孩子补充些营养吧。”
申改青主任凭着一颗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一颗对患者的爱心,科室服务质量、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科室”。前进路上永不止步,她正为科室的发展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默默奉献着,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生命之花!
作者、摄影丨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