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这是生活的常态,这是工作的缩影,这是呵护健康的平凡一幕,这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时刻。
送走黑夜,迎来黎明,日复一日,只为患儿康复,家长开颜,万家安宁。
进入冬季,是儿科最繁忙的时段。在我院,每到这个时候,不论急诊、平诊还是各儿科病区,医生、护士都是忙的不可开交,而今年的忙碌程度似乎比往年更甚。
截止12月底,儿三科住院患儿已经持续两个多月都在百位以上,元旦期间,最多达到121人,创历史新高。
病区为了应对大量住院患儿的到来,针对今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肺炎高发的情况,张晓主任、薛庆凡护士长召集全科人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从医疗、护理、院感、设备、物资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部署,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护士长薛庆凡通过与财务科沟通提前制作加床编号,后勤科帮助配置了床位,兄弟科室cu、肾病科支援来治疗车,耳鼻喉科支援来了病历夹,科室姑娘们自行网购几十套的口服药杯、粘钩、病历贴,还专设一个雾化吸入室,为打一场硬仗做足了准备。
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不会表达自己的病情。陪同的家长往往期望值比较高,希望看病能够立竿见影。由于小儿的的病情变化比较快,所以需要更加耐心的检查和观察,医护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在多日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没有人叫苦叫累,整个病区的工作井然有序,儿三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棒棒哒!
为了集中治疗、节约时间,医师们总是早早的来查房,尽早开出临时医嘱,尽量把所管患儿的医嘱整理到长期医嘱上,节约护士取药、配药的时间。
张晓主任由于超负荷的工作量,抵抗力下降,得了肺炎,咳喘厉害,连续输液15天硬是没有休息一天,依然坚持边打点滴边给患儿看病。患儿家属看在眼里,纷纷表示:“主任真的是太辛苦了!”在张晓主任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感染下,全体医护人员加倍认真的完成本职工作,确保住院患儿的健康安全。作为科室负责人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怎能不让在同一战壕中奋斗的“战友们”心疼与感动?!
主任助理张保霞夜班收治10余名住院患儿,因为疲惫大脑昏昏沉沉,在下班途中不慎摔倒,造成骨裂。打完石膏后继续坚持工作,在主任的强烈要求下,才离开病区休息两天。但因心系科室,考虑到科室每一位医师所管患儿数量都到了极限,不顾骨裂后的疼痛和后果,重返工作岗位,每天由家属接送上下班。张老师在病区跛行的身影,仿佛踏在大家的心间,印进每个人的脑海。
副主任医师宋庆梅最多管到40位患儿,她每天都会提前来到病区,把所管的患儿的情况抄写在一个小本上,及时查看前一天的辅助检查结果,每一个患儿的病情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查房过程中,她会认真给患儿体格检查,查看生命体征,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只要患儿不舒服或是家属有疑问,她总是第一时间到病床前查看,耐心给家属答疑解惑,给予处理。宋老师浓浓的黑眼圈和不经意的疲惫面容,总也敌不过她接待患儿、与家属沟通时亲切而温暖的微笑。
医师董艳鹏高度的责任心及贴心的话语深得患儿家属的称赞和认同。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多么劳累,每天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刚从北京进修回来的刘文霞主治医师,顾不上休息,第二天就要求排班,和大家一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在儿三科,翩翩飞舞的白衣身影中,还有那淡淡的一抹浅红。那是一个个汗漫额头、步履急疾、腰酸背痛却依然笑着、爱着的护理姐妹的剪影。
护士长薛庆凡孩子小,每天早来晚走,两个月来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天离开科室之前,总要把新来的、有特殊治疗的、病重的患儿一一看个遍,再将科室安全检查一遍才下班。以至于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两周都没缓解。在她的模范带领下,科室护士不叫苦不嫌累,在超负荷劳动量下,实现了护理质量安全达标。
护士马文静、杜顺顺得了肺炎,发热、咳嗽仍坚持上班的时候,一刻没有影响工作。
护士杨乐在来上夜班的路上扭伤了脚踝,她没有请假,坚持和护士朱红霞完成了108个住院患儿的夜班工作量。早上大家来上班,看见脚踝肿的跟大面包似得杨乐,姑娘们心疼的让她坐下把腿抬高,进行冷敷。
护士刘彦玲、张瑛作为责任组长,自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但工作认真负责,对低年资护士也是关爱有加,帮助她们解决、解释工作中遇到问题。
护士程果多次加班完成工作任务。往往正要下班时,扎堆来了多名住院患儿,她毫不迟疑的帮忙接收处置完以后才离开病区。
护士唐乐、杨贤、胡汉营顾不上照护家中生病的孩子,坚守在工作岗位。
护士邢璐、江洁电脑班,为了保证百余名患儿能够安全的按时吃到口服药物,常常中午不回家,叫外卖,利用中午时间逐一核对口服药物,下午进行工作。
护士张欣、李金桂、杜顺顺,只要是科室工作需要都会随叫随到,放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每周唯一的一天休息。
护士杨贤和先丹丹,12月31日两人夜班,一共收治12名住院患儿,使住院患儿总数达到121人。晨起两名护士需采集空腹静脉血35人次,7点20分大家来到病区的时候,已经顺利完成任务,整个病区井然有序,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干净整齐,走廊的住院患儿有睡着的,有吃饭的、有吃药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最抢眼的是那一筐五颜六色的标本。大家心疼她们的话语刚到嘴边,却听到的是这两位姑娘带着满脸的兴奋和成就感向大家讲述昨晚的故事……
总护士长王士平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担心工作量太大,长时间的超负荷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又心疼儿科这些医护人员,所以她一有空就来到病区,帮助更换液体、接收新入院患儿、封管、签收被褥条……,看见姑娘们来不及做的就赶紧帮助做,所以王老师仿佛成为儿三科的“兴奋剂”,一见到她来,护理姑娘们就跑的更欢了。
每一名护士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俯身、选择血管、扎止血带、穿刺、起身、一溜小跑、更换500组液体,重复这一系列的动作,连续不断地上百次,她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虽然繁忙,但整个病区的三查七对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孩子的血管细,静脉输液扎针困难,需要的不仅仅是细心,更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过硬的技术。护理团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坚持持续进行培训、考核,确保每一位护士技能过关、服务优良。
每一夜,直到清晨,儿三科的医生护士们,默默坚守,辛勤耕耘。
走廊外的天空渐次明亮。
早上八点之前,一位位医护人员来到患儿身边,晨间护理、检查病情,做出判断,开出医嘱。跟这些柔软的小生命一起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他们一声声问候,一次次检查,如同初晨的阳光,温柔,和煦,又蕴含着新生力量的磅礴,充满着希望,这些无不让大家坚信,儿三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