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第二重叫人文关怀,第三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作家六六在创作《心术》影片剧本中写道。而现实生活中,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原肿瘤放射治疗科副主任刘海林。
他,有一把“隐形的手术刀”,在癌症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他,为病人诊治不辞辛苦,每天看诊80余人次,耐心讲解,视病人为亲人。
他,是医师,也是朋友,他总说医生治病不救命,相比较于单纯治疗疾病来说,心理安慰、疏导更为重要。
从医39年,因为从小深受同为医者的父亲、母亲影响,刘海林立志要做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医生。放疗专业毕业的他从进入医院到现在,在肿瘤放射治疗科一干就是近40年。退休后,放不下病人的他毅然决定接受医院返聘,回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期间,病患不计其数,科室床位一床难求,但他对待病人始终怀抱一颗仁爱之心,赢得众多患者好评。
刘海林总说:“医者,医病医心,作为医生,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心,要满怀热情去做这个事,要用自己的良知为病人服务,要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在放疗科,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总让人敬佩。在很多人看来,刘海林处理医患关系总是那么游刃有余,偶尔遇到一个“问题较多、不易沟通”的家属,也能“逢凶化吉”,处处让患者感受到他的温暖。
刘海林说,用心服务、用心交流、换位思考,一切都不是问题。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长,科里的同事就是自己的家人,科里的病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不管多忙,不管病号多少,他都会尽量照顾到每一个病人。对于医院同事,刘海林也时常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后勤科室的支持、感谢设备科室对机器的维护。
在走廊里,患者家属老远听见刘海林的声音就赶紧跑出来,看到刘海林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只要每次看到刘主任来查房就很安心,家人在主任的治疗下一天天好转,全家都有了希望”。
18年前手术,今年二次复发后第一时间找到刘海林,因为患者对他的无条件信任,希望能再次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一个脑瘤患者,经过刘海林团队的治疗,缓解了疼痛,露出了微笑,正是这种微笑让刘海林坚定了自己从医的信念。
从医多年,看过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有一家人却让刘海林记忆犹新。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在他的治疗下延长了生命,虽然离世,却未给家人留下遗憾,患者家属反而对他充满了感激。自此以后,患者家属从病人变为朋友,一家三代都将刘海林当做“家庭医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坚定友谊。
工作中,无论是门诊还是查房,刘海林都认真仔细,一一对患者检查、问询,耐心回答,让患者在了解情况的同时减轻心理压力。一个个治疗康复或者正在治疗的病人,谈起刘海林,无一不称赞有加,赞的不止是技术,更是医者仁心。
“许多人对放疗存在误区,认为放疗副作用太大。其实不是这样的。”谈起自己从事的放疗专业,刘海林侃侃而谈,现在的放疗与先前的放疗不同,先前是普通放疗,现在是精准放疗,二者大不一样。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好的放疗医生,除了具备一般临床知识,还要进行物理学、影像医学的学习等。
当前,癌症的高发率和高死亡率让人们谈“癌”色变,在大家的观念中,患了癌症就等同于判了死刑。事实上,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正式公布癌症是一类慢性疾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很多类型的癌症经过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规范治疗,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看到患者通过治疗,重新充满希望,而且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这样的幸福感,是刘海林治疗患者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