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在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选树宣传河南“最美职工”活动中,我院护士曹立颖光荣当选。
疫情期间她奋勇当先,为患者的安全付出着自己的汗水,在颁奖现场,她激动地说:“隔离病区就是战场,救治病人就是决战,致敬每一个逆行者!”
颁奖词
因为你,
我们知道了天使的模样,
没有长长的头发,
也没有美丽的指甲,
你的双手伤痕累累,
脸上还有深深勒痕,
我们知道,
这是世间最美好的印记,
这是你守护人民安全的
功勋奖章!
人物介绍
我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曹立颖,今年36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和感染科的同事们第一时间向院领导请命,在离疫情和病患最近的第一线坚守岗位30余天,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使命感,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用青春和热情书写下独属于白衣战士的最美逆行。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他们的一个代表,向大家汇报我们疫情期间的工作情况。
坚守一线,是最大的荣光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节假日加班是家常便饭,自从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每年春节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但今年春节的意外情况,让我们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今年1月21日,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七那天,我们感染科收治了我院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还来不及给家人打一通电话,病房瞬间就变成了战场,我和同事们穿上防护服,从护士变成了战士。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的指导下,全院各科室的相互协调下,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就把病区的三区划分清楚,优化了工作流程,更高效的服务于病人。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我和6位护士、5位医生一起,主动向院领导请战,成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后来有记者采访我的时候问我怕不怕?我说怕是肯定的,治疗传染病人,医护人员感染几率最大,这是常识,何况这个新冠肺炎是个啥,我们当时一点都不知道。后来新闻上说,全国有3000多位同行不幸感染,还有多位去世。但是怕并不代表着退缩。不上,有无数个理由,上,一个原因就够了。因为我是护士,我要对得起这身白大褂。论资历,我是一名工作12年的感染科老兵,多次获得市级先进;论经验,我参加过甲流、禽流感、手足口、流脑等多次传染病救治工作;更何况,疫情发生前,组织上已经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我也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关键时刻,我不上,谁上?
就这样,我们十二个人踏上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虽然已经对困难做了充分估计,但是接下来的困难还是让我们猝不及防。比说防护服,又笨又重,穿上去密不透风,站着不动一个小时浑身就湿透了,而我们一穿就是8个小时,还要小跑着照顾病人,衣服每天都是湿了干、干了又湿;比如护目镜,一不留神就会起雾,模糊不清,时间久了还会往下滴水,新闻里有个女孩说:“不敢给父亲打电话,怕哭,一哭护目镜就花了”,我是感同身受,一直到换岗,我都不敢给女儿开视频;双层手套戴上后完全没有平时的穿刺手感,口罩压得鼻梁生疼,生理期凉水洗手后肚子疼的站不起来。最困难的时候是2月5日前后,包括我们医院在内的多家收治新冠病人的定点医院都出现了物资紧张的情况,为了节省防护设备,我和姑娘们忍痛割爱,把平常掉几根都心疼的长发,一刀一刀剪短;上班前,大家都不敢喝水,成人纸尿裤也成了贴身宝贝,为的就是上班期间避免上厕所,工作环境的糟杂,听力严重下降,全副武装后,说话全靠吼,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嘴都张不开。
每当卸下这些装备的时候,大家就像变了一个人,脸上、鼻子上会有很多勒痕,平日精心呵护的脸庞,也被盖上深深的“功勋章”,每天无数次的洗手,手上被消毒液浸泡着起了水泡,让那双曾经娇嫩的纤纤玉指改变了模样,可以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了,每个人下班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有时间可以踏踏实实睡个觉。本都是一个个爱美的女孩,却在这个时候不顾一切,只因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要全力以赴”。
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很久,在省市领导的关心下,和新闻媒体朋友的呼吁下,大批口罩、防护服等物资被送到医院,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院领导还给所有的一线人员家属送去了温暖,带去了各种生活物资,解决了疫情期间家人的生活问题。亲友们的祝福、院领导、主任、护士长、同事们的关心让我们感觉很安心,有这么多人在默默的支持,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隔离病房工作的那些天,我和同事们都全力以赴,每个人的小心愿也都一样,就是好好睡上一觉。有一天为抢救一个危重病人,我整整24小时没合眼,交了班后防护服都没脱,坐在一张凳子上,头一歪就睡着了。同事接班时,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她问我,姐,我看你这样都想哭,咱这么辛苦,图啥啊?我回答说:图啥?咱干的就是这个啊,就像农民种好地,老师教好书,军人站好岗。既然人家说咱们是白衣天使,咱们就得把这个防线弄牢靠了,让疫情早点过去,让大家早点过上往常的日子。而且,说到辛苦,咱能有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辛苦吗?“国有难,召必还,战必胜”,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就当仁不让!
救治患者,是最大的使命
随着疫情的日益严峻,我们在隔离病区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别人都躲避不及的感染病患,我们每天都零距离接触,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下来。
由于人员紧张,每一个班次的护士都是一岗多责,除了输液、治疗、抢救等常规工作,送饭、收垃圾,拖地,打扫卫生,消毒这些计划外的活,也要由我们承担。甚至对一些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病人,我们还要跑前跑后端屎端尿。我爱人有一次在电话里开玩笑说,你对自己爹妈都没这么好,我告诉他,这就是我的使命。
说实话,这些体力活我们咬咬牙还能扛下来,真正麻烦的是安抚病人。由于新冠肺炎至今都没有特效药,对于轻症和疑似患者,药物只是辅助,大多要靠他们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达到治愈效果。但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医患关系这个老问题又发生了新变化,在收治病人的初期,让我们作了难。还记得收治的第一位确诊病人是一位30出头的女性患者,刚到隔离病区时候非常焦躁,她自己后来说,就像进了牢房的感觉,很恐慌,生怕出不去了。由于不愿意接受感染的现实,她对我们所有医务人员都是大喊大叫,天天起来第一句就是“我没有病,我要回家,你们不能把我圈在这儿,我要投诉你们!”;还有一对夫妻,刚开始也是各种不配合,骂人的话张口就来。有时候我都在想,啥情况?在家里不是只有我骂别人的份儿吗?在病区这一个月,我是不是把一辈子的骂都挨完了?
其实,我理解这些病人的紧张情绪,作为医护人员,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压住火,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引导和抚慰他们的情绪,配合治疗。特别是看到武汉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带着病人跳广场舞、表演话剧,甚至给他们唱豫剧等,我们深受启发,千方百计安慰他们。
我哑着嗓子,跟那位女患者说:“我和你一样,也是有家、有孩子的人,我也想早点回家,现在这么多人陪着你,就是为了早点把疫情扛过去,咱们一起加油,好不好?”她听了我的话以后,也坦然了很多,开始配合医生的治疗。过了不久,居然主动给我们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听到这些话,我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有了回报。我也坚信,经过这次疫情,困扰我们很多年的医患矛盾,会多出一条解决的道路来。
特别令我们高兴和骄傲的是,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我们第一批医务人员结束一线工作并解除医学隔离的时候,我们市一院已经实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
错过亲人,是最大的遗憾
在一线忙碌的那些日子里,我不怕苦、不怕累,最怕接到家里的电话。因为我知道,我对得起护士的职责,对得起组织的托付,对得起病患的期望,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家人。2月初,我刚给病人补完液,忽然接到爸爸的电话,他告诉我“你爷爷去世了,想着你忙,就别回来了。”电话还没挂,我泪就下来了。我的童年时代,很多时候是在爷爷照顾下度过的,我对他感情一直很深。近几年,他身体一直不好,腊月二十那天,病情恶化住了院的。当时我想着离过年不远了,忙完了就过去看护他,没想到疫情爆发,我上了一线,竟是没能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其实这些天,我们在新闻报道里见多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故事,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我实在没想到,这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我对着爷爷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工作。也许,这才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缅怀吧。
我觉得亏欠的另一个人,是5岁的女儿。为了抗击疫情,在高速公路工作的爱人也是从春节前就开始天天加班,我们俩都是有家不能回,孩子全靠奶奶照顾。在医院里,我不敢接电话,也不敢开视频,因为不知道面对着小丫头撕心裂肺的哭喊,我该怎样回答。疫情突发,我没来得及跟家人说一声,就直接进入了隔离病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给我打电话就不停地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来?我已经好多天没有见你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忍着哭声告诉她:“妈妈在打怪兽,这么多病毒他们都是小怪兽变的,妈妈把病毒消灭完就回家了”,孩子懂事地跟我说“妈妈打怪兽的时候也要保护好自己,你放心,我在家乖乖的听奶奶的话”。从没想过,这几十天里,近在迟尺的家却成了最遥远的距离。但是,家人的理解也能让我安心的在前线工作,无论多么的疲惫,辛苦,听到他们的问候,嘱咐,安慰的话语时,我都会瞬间“满血复活”,更加认真地工作。
在抗击疫情的一个多月里,省市领导、新闻媒体、社会各界都给了我们这些医护人员非常多的褒奖,说我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说我们是披上白衣战袍的英雄,等等等等。其实,我们只是一群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那么大的宏伟志向,因穿上这身白衣,我们心里装的是满满的责任和爱心,我们没有想过成为英雄,更没有想过青史留名,但走上这个岗位的那一天,救死扶伤的誓言就始终藏在心中,郑重许下的诺言也从未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