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2016年2月4日,南都晨报以《探路医改,为百姓谋健康》为题,专版刊登了采访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贺利民的新闻报道。对贺院长多年来坚持以民为本关注医改,建言献策推动医改,身体力行参与医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具体报道如下:
探路医改,为百姓谋健康
——访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贺利民
编者按:
医疗改革事关民生大计。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贺利民一直坚持以民为本关注医改,建言献策推动医改,身体力行参与医改。日前,就医疗改革,贺利民接受了本报健康工作室的专访。
积极推进医改 关乎百姓健康
贺利民说,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从5个方面全面推进医疗改革,件件关乎百姓健康利益。一是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编制完成并在基层成功实行。二是成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疾病控制做得非常好。三是推行公共卫生服务改革,体现了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妇女儿童健康、精神疾病控制、传染病预防落实到位,每人40元医疗补贴到位。四是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制度正在进一步优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大众商业保险、民政救助、大病预防干预,这些制度形成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体系。五是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改革。
贺利民说,“十二五”期间,医疗改革在我们南阳落实得非常好。但也遇到了一些全国性的难题,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成熟的发展经验可借鉴。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 面临四大问题
贺利民说,公立医院改革,目前面临4个方面的问题。一、公立医院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现在逐步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公有制,政府调整医院的财政供给,导致医院趋利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医院会聚了高学历的人才,这些人的工资收入又需要通过高技术的劳动来取得。二、城市大医院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导致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大批基层医生流向城市,大量病人涌向大城市,造成了新的看病贵、看病难。河南出现了万张床位的超大型医院,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三、分级诊疗制度未能完全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低,水平参差不齐,环境差,留不住人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迟缓,医疗收入低,养不住中医工作者。街上的按摩服务几百元一次,中医给病人扎一身针收费却只有十几元,收入与技术倒挂严重。四、医院管办不分,不能很好地调动医院管理的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管理受到多方制约,医院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但花钱还得由“婆婆”说了算,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医疗资源下沉 医院管办分离
贺利民说,“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有4个突破口,或者说有4步棋。一是整合城市资源,限制大医院盲目扩张,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推广纵向联合医联体,“大手”抓“小手”。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促使医疗资源下沉。二是公立医院管办分离。三是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待遇,为基层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完善全科医师规培制度。四是加强中医药事业建设,增加投入力度,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集团管理上挂下联 医联体模式可借鉴
贺利民说,作为人大代表和医院院长,他一直在思考医改、探索医改、实践医改。2008年,针对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改革发展,他提出了4句话:“整合资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双向转诊;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得到高效、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享受到城市三级医院的服务水平。”
按照这一思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13年开始建立医联体,分别成立了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蒲山医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石桥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省级重点专科肿瘤科,拥有三省交界地区唯一一个试管婴儿专科,是南阳唯一一家拥有博士后研发基地的医院,医院内涵和质量建设都是全市一流,在这里足不出户就能共享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和技术水平,新华社曾面向全国推介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改实验模式。
贺利民说,“十三五”期间,他将带领市第一人民医院团队,继续为深化公立医院医改探路,为河南、南阳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张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