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诊室里回荡着她问候病友朴素的话语,病房里闪烁着她为患者做检查朴实的身影,手术台旁留下她迎接一位又一位新生命淳朴的笑容。
身穿一件已经不再崭新的白大褂。口袋里水笔渗出的墨迹,将衣服染出朵朵梅花。略显倦意的眼神显得温柔又充满爱意。
她就是那位半年就做了三百多台手术,十几年来服务了数千位病人的产科医生吗?她就是那位让患者一见面就感到好似老友重逢般亲切的产科医生吗?
望着她,心中肃然起敬。
时间,对每个人是最公平的资源。然而,一个勤奋的人将生命的广度一再延伸。
我记住了一位普通医生的名字——彭丽。
彭丽与产妇交流
19年前的那个夏天,19岁的彭丽手拿新乡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兴奋的向父母报告:“我考上大学,以后要做名医生了!”
至今彭丽的爸爸还珍藏着刊登着她高考成绩和录取信息的报纸,虽已泛黄,这却记录着全家人的骄傲。
2001年,本科毕业的彭丽来到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一名产科大夫。
身怀六甲,急症患者她日夜守候
2006年,彭丽接诊的一位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发生了羊水栓塞的病情。这是一种发展迅猛非常凶险的产科疾病。资料记载,许多情况下,来不及采取抢救措施患者往往已经死亡。
当时,这名患者身体出现寒战、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发现病情危重,年轻的彭丽医生连忙喊科主任、院内各个专家前来支援。迅速为患者输血,进行抢救,暂时控制住险情。
彭丽与产科主任李宛玲合影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彭丽和产科的医生、护士还有全院的专家们日夜不停的守护在患者跟前,通过抗过敏、抗休克,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悬液及鲜冻干血浆,防止多器官损伤等一系列措施,中间还经历了多次病情的反复,终于将患者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康复出院之际,家属专程前来致谢。了解到,始终参与抢救的彭丽医生自己也有着六个多月的身孕。这让他们激动不已,终身难忘。
布衣病友,医患之情如亲戚一样
彭丽对待病人,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年轻还是年迈,在她心里一样尊重。
2013年,家住市郊的一位老年患者朱阿姨,查出子宫内膜癌,由于她年轻时还有过尘肺症病史,去了多家医院,都因为病情复杂,没有收治。当家属带着患者见到彭丽时,她了解到不但老人家自己有病,家中儿媳妇还在做肾病透析。
彭丽与产科护士长邢黎阳一起查房
彭丽毫不犹豫的对家属说:“病情的确复杂,我们会尽力治疗的,不能让患者这么干等着呀。”
这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手术。子宫切除、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每一项操作彭丽都格外认真。整整3个小时,手术成功了。
术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尘肺症史的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很弱,普通的感冒都抗拒不了,躺在病床上,不停地喘着气。彭丽邀请呼吸科郭超医生前来会诊。通过两个科室的共同努力,患者终于逐渐恢复了健康。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朱阿姨忘不了彭丽对她的照顾。每次来复查的时候,总要带点自己家的鸭蛋、花生。盛情难却,彭丽就买来营养品送给老人家,让她回家补补身体。
“我们相处的就跟亲戚一样。”说这话的时候,彭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罕见病情,医者大爱用担当书写
对于淅川县的谢女士来说,也是彭丽给了她二次的生命。
2009年,谢女士十月怀胎,即将分娩,全家人都沉浸在对新生命的幸福期待之中,一个意外的情况打破了美好的一切。
原来,在产前例行的彩超检查时,发现她的心脏只有成人大拇指大小,分娩及手术对她真是难以经受的生死考验。县里的医院说赶紧到外地治疗吧。来到南阳,多家医院都说从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敢收。
彭丽与同事一起查房
患者已经出现随时可能分娩的症状,根本受不了再去外地的颠簸。这样的病情连教科书上都不多见,一向胆大心细的彭丽一时间也犹豫起来。时任医务科副科长刘洋、产科主任李宛玲闻讯都赶到现场。大家紧急会诊后,认为立即手术还有希望,再耽误就真的危险了。经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情况,他们也给予医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那真的是一台特殊的手术。彭丽和同事们尽量缩短手术用时,减少出血,加强患者子宫收缩,密切监护产妇的生命体征,控制补充液体的剂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孩子平安出生,产妇有惊无险。术后,又精心监护一周,母子平安出院。
产科手术(资料图片)
彭丽这么多年来,把多少病人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她自己都记不清。产科主任李宛玲说道:“彭丽是个拼命三郎。工作热情高、效率高、质量好,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她不怕干活,喜欢干活。她思想纯正,与患者沟通能力强,病人、家属都信任她。我们科都是实在人,大家喜欢这样的作风。”
谈起成绩,彭丽自己总是说:“为患者把病看好,是当医生的本分。这么多患者来找我,是因为医院、科室给自己搭建的平台,我不能让大家失望。”
彭丽。多年来她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地工作,她的青春在无怨无悔中默默地奉献。 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她都能沉着应对,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病情,赢得了患者与家属的敬重。而今,她依然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病人至上,工作第一”是她的奋斗目标;“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是她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竭诚服务”是她无悔的追求!
采访手记:
为了天使的降临,她甘做一名忠实的守望者
作为一位产科医生,彭丽十几年来重复做好这些事情:
——她早上提前近一个小时来到医院,把一天的事情进行梳理,写在纸上,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到病房查房,病情重的患者,一定要重点检查、沟通;
——手术前,默默做几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找到最好状态;
——手术中,注意严密止血,操作每个动作都必须心中有数,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手术后,不隐瞒病情,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告诉家属;
——向每一位患者留下电话号码,24小时开机,有情况,不管在哪了都随时来院处理
……
彭丽与老师王改华一起检查病例
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她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产一科的王改华医生是彭丽开始工作时候的带教老师,说起自己的学生,她是这样讲的:“彭丽啊,这可是个踏实、勤快的姑娘。你找她,十有八九都在病房里面。是咱科里的老黄牛,对患者有耐心,她的回头患者特别多。”
在我市产科大夫每月平均做手术三四十台的情况下,彭丽在半年时间做了326台手术。患者和家属们看到的是一个“拼命三郎”的彭丽。在这背后,彭丽的付出大家却很少了解。
为了方便工作,她特意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作为临时休息的地方。午饭由家人送来。
每到发工资的时候,科室的姐妹们喜欢跟彭丽开玩笑:“彭医生你的工资不用领,领了也没有时间去花。”
诙谐的调侃,源于在生活方面,彭丽的确没有多大的要求。用产科护士长邢黎阳的话说:“她就是为了社会付出而来到世界上的。对家庭真的做的很少。现在,彭丽的老爸还给她送菜,送饭;老妈还为她买衣服、买鞋子。她妈妈说,姑娘啊,你穿的鞋,现在就是在老家都没有人穿了啊。”
“简单的不仅仅是衣服,忙的时候,一个馒头可能就是她的一顿饭。实在累了,就在值班室里躺一会,起来后,接着干。”邢护士长快人快语。
彭丽的孩子今年8岁。不仅学习成绩跟妈妈当年一样优秀,就连纯洁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青出于蓝。小姑娘从不讲究吃穿,成绩总在前列。春夏换季的时候,老师都看不过去,跑到街上为孩子买来衣服穿。
一天,放学回来,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妈妈带着旅游的照片,眨着眼睛问妈妈:“妈妈,啥叫旅游啊?啥时候妈妈能带我去旅游多好啊。”
当我把这一细节向彭丽求证时,她说:“孩子是说过这话,我也觉得特别对不住孩子。她这么大,旅游我的确没有带她去过一次。她都惯了,后来跟着她爸爸出去玩,回来可高兴了。咱天天上班,就是为迎接小天使而忙碌,为了保证母婴平安,自己的孩子根本顾不上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