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确立,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今年读书日的前夕,李克强总理在厦门大学考察时讲到:“读书日只有一天,但是我们应该把每天都当成读书日”。
早在十余年前,贺利民院长倡导的“365”培训计划就明确提出“从院领导到普通职工都要坚持长期、连续、动态的学习习惯。”阅读无疑是这一活动的重要载体。
院长贺利民、党委书记夏明讯一道为职工赠书
随着培训计划的深入实施,将打造学习型团队放到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是院领导不变的遵循。“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的口号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市一院人在医学的道路上勇于攀登。
不论是多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推荐,还是护士节《把事情做到最好》的赠与,院领导对广大职工多读书、读好书的殷切期望始终如一。
当下,医院进入如火如荼的“三甲”攻坚模式;科技进步使阅读的方式层出不穷。忙于工作的大家还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多屏时代的到来,传统读书方式我们还保留几分?带着这些疑问,连日来,笔者采访了多位医院职工。听取他们讲述不同时代关于阅读的多样记忆。通过采访,笔者感受到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阅读作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习惯没有变,从书籍中感悟心灵愉悦的体验没有变,为了百姓的健康在书海里孜孜以求的态度没有变。
本文尝试以“书”为媒,展现我院深厚的学术氛围,浓浓的书香气息。让我们随着镜头的记录,一道聆听市一院人与“书”的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知识面前,我们都学生;面对书籍,我们有个共同的身份——读者。
(为记录方便,以下内容按采访先后为序编号。)
1.罗国新主任:现代医学,不论技术还是药品每年都有很多新知识推出,不看书,都跟不上专业的发展。平时的阅读,网上虽方便,但是不系统,碎片化的知识居多,同时对眼睛还有伤害。自己看的最多的还是正规出版社发行的纸质图书,尤其是医学书,更需要严谨。《读者文摘》、《妇女生活》《家庭医学》《青年文摘》这些杂志,从青年时期就喜欢看,现在孩子都读研了,还是每期必读。有空的时候,坐在沙放上看本自己喜爱的书,是种享受。
2.仲立新医生:如今看书,主要在电脑上看。微信很方便,开会报到的时候,一扫二维码,很多新的资料都会收的,可以跟科室同事们一起分享。经典的书籍,还是要看纸质的书。家里都保存了很多,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钱钟书的《围城》印象深刻。现在工作忙,记忆中完整的看一本书还是两三年请前了。背后书柜里都是自己很喜欢看的书。这本《2013版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是我们工作离不了的书。
3.孙红辉医生:我从学医以来,每次考试,都要看大量的书。现在,自己怀孕了,在家看育儿方面的书比较多,自己喜欢看的书,都喜欢保存起来。我想等孩子长大了,跟孩子一起读。
4.李晓莉护士长:一直喜欢看《读者》。护士节的时候,院长和书记为我们赠送的《把事情做到最好》非常好,不但对工作有启发,在生活中同样有帮助。我孩子7岁多,自己没有刻意要求他读什么书,通过的熏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最重要。
5.孙林成医生:平时比较忙,还是专业书看的多。今年科里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腹膜透析,《使用腹膜透析操作教程》《现代腹膜透析治疗学》《腹膜透析临床病例集锦》等书是我们经常要看的。
6.王胜文主任:我看书是受做教师的父亲影响。《狼图腾》这本书,贺院长曾经推荐过,我看了几遍。后来拍成了电影,但感觉还是看原著更能体会到作者描绘的意境。看书,必须把自己的内心融入里面,才可以领略作者的思想。这时候,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就是想一口气看完。小时候,保存了很多小人书,比如《杨家将》《烈火春风斗古城》等连环画,好高一大箱子。都是自己的宝贝。可惜现在一本都没有保存,想想挺遗憾的。
7.吴著球主任:除了业务需要的书,其它的书,现在看的真的不多。不过我特别喜欢听书,手机上面有很多优秀的音频书籍,通过专业配音演员的朗诵,更是一番享受,还不累眼睛。尤其对鬼谷子的书印象比较深。
8.杨建敏护士长:除业务书和快餐文化以外,自己更喜欢看经典的名著。比如莫言的书。孩子十岁了,我每一个月都推荐书跟他看,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对孩子很多的启发,知道对生活的珍惜。自己同样从这本书里面感悟很多东西。
9.骆春燕主任:我比较喜欢静,特别爱看书。小说、传记都看。最近,实在太忙了,我们科室有几个同志连春节的假都还没有修完,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印象比较深的书是李开复的《让世界因我而不同》、《朱镕基自传》。儿子今年14岁,非常博学,特别喜欢看书,还经常参加学校的演讲。有时候他讲的东西我都不知道,问他怎么知道,总是说在书上看的。四大名著、《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甚至家里定《南阳晚报》孩子都是常看。我感觉通过看书,可以使自己放松,这是精神的享受,能够忘掉疲劳和烦恼。
10.杨海洋医生:我这会儿工作比较忙,只能跟你聊一分钟。我比较喜欢看路遥的书,他的系列书,基本都读过。工作上,常看的还是就在桌子上放着的这本书——《内科学》。
11.李翠英医生:喜欢看《特别关注》,在网上看一些新闻。以前上学的时候《基督山伯爵》印象比较深刻。孩子4岁多喜欢看《奥特曼》,我给他买了不少。在工作中,遇到特殊的问题,经常还是要翻书看,前段有个重病号,治疗中参考了不少书上的建议。
12.蒲山进修医师王斌斌:作为一个90,我和同龄人有着一样的阅读爱好,工作看专业书以外。阅读都是在手机上,比如查药物的说明书,书本比较厚,找着还慢,用手机搜索就特别方便。
13.曹晋护士长:上学的时候老师不让看小说,就偷偷看。我学理科,但文科很好,作文一直都被评为范文。那时候《读者文摘》期期买,后来扩展到科幻小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度郁达夫、萧红他们的系列书籍都看过。当莫言获得诺奖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眼光挺好的,他的作品多少年前就吸引着我(此处有微笑)。专业方面的书都是当工具书看,对护理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为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我专门买了《健康教育丛书》、《呼吸机的应用》。上面写的很系统,内容都比教材要新。书中可以学到老师教不到的知识。
14.孙起护士:工作忙,看书的时间真的不多。现在,给孩子买的书比较多,很多孩子看的书,自己都要翻翻,这样感觉跟孩子有交流的共同话题。
15刘海林主任: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特别是传记、军事的书更是如数家珍。以书相伴,读书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专业上《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经常翻看的书,目录都翻散了。
16.尹吉林医生:看书是我一直都有的爱好。工作中,专业发展快,经常要看很多业务方面的书。生活中,自己阅读的内容比较广泛,特别是科幻类的小说更感兴趣。对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球形闪电》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