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及预防
2018-06-13 文章来源:
张印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髋部骨折的一种,因死亡率高,被医学界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听着就令人恐惧。也就是说,发生这类骨折后,很多人就挺不过去了,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去世。
其实髋部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生率很高,许多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走路时候不慎滑一下,甚者下床穿鞋时候歪一下,就可能导致髋部骨折。而高龄患者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较股骨颈骨折更高,年龄也较股骨颈骨折患者大5-6岁。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近年来骨科住院患者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国内外临床统计,老年人的髋部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仅有50%左右,也就是说,在伤后一年内,会有一半的老人永远离开我们。
为什么这样一个低能量伤会有这么高的死亡率呢?
高龄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比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老慢支、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平日需要适度的活动才能维持正常生活,然而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后,因为疼痛以及不能负重,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很快就会出现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血栓等,而这些并发症,才是导致此类患者离世的最常见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伤后能让患者尽早恢复活动能力,就可极大的降低死亡率,所以伤后尽快的有效治疗才是关键。
股骨转子间骨折哪种治疗更佳?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先后采取了骨牵引—钢板内固定—Gamma钉—DHS等方法,但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近年来PFNA(改进的PFN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属于中心性髓内固定,克服了钢板等内植入物易于拔出、断裂的缺点,且具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具有抗旋等特性,更适于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被临床认为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今日,骨一科团队在乔宗瑞主任医师带领下,顺利为一名90岁高龄的股骨转子间患者,进行了PNFA手术。
患者高龄且瘦弱,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房纤颤等多种内科疾病,如果长期卧床很快就会因为各种并发症引起危险,经过术前心内、神经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会诊、讨论,以及术前周密的准备,手术顺利实施。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近年来应用PFNA微创治疗,已为百余例老年股骨转子间患者解除了病痛,其中年龄最大的98岁。尤其是在骨科可透视牵引床的辅助下,进行这类手术更加得心应手,手术平均时间在35分钟左右,术中出血仅为50ml左右,术后即可在医师指导下翻身、坐起,极大的降低了此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前术后具有医院各相关科室的配合,能够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治疗保驾护航。
手术团队:
(乔宗瑞主任医师(左二)、郝晓副主任医师(右一)、胡润武副主任医师(右二)
提醒:老年朋友需注意防跌倒
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等原因,一旦跌倒容易出现各类骨折(如腰椎骨折、腕部骨折、髋部骨折等),但是因为下列原因,老年人比中青年人更易跌倒:
1.衰老导致感觉迟钝、反应变慢以及视力减退。当环境突然改变时,不能正确判断环境结构及障碍物,身体失去平衡时不能及时做出适宜的动作,容易跌倒。
2.老人易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从而引起平衡能力下降,容易跌倒。
3.衰老导致骨骼肌肉系统退化,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下降,或由于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使脊柱对下肢的调节能力下降,容易诱发跌倒。
如何提高防跌倒能力?
一、要预防身体机能退化,有远视、近视、散光等问题的老人应佩戴合适的眼镜,避免用眼过度。听力下降者佩戴助听器。尿失禁者每日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夜尿多者睡前少喝水,床边准备尿壶。
二、要避免走过陡的楼梯和地面不平的路,注意利用楼梯扶手和拐杖。有的老人不服老,觉得自己身体好,出门时携带物品过重或买很多东西,造成走路不稳,从而增加跌倒风险。搭乘交通工具时应等车辆停稳后再上下,不要心急。避免走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天亮前和天黑后最好减少出行。在卧室、浴室和过道都装上夜间照明灯。
三、要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鞋子。有的老人一双鞋穿了很多年,鞋底的纹路已经磨没了仍然不舍得换,但鞋在保持躯体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的老人衣服松紧大小不合适仍凑合着穿,也会增加跌倒风险。
另外适当的运动及补充钙剂,能有效提高老年朋友的健康状况。